觀影筆記 — 游牧人生 Nomadland

Nomadland 心在哪,家就在哪

觀影筆記一樣拖了很久,又是台灣都快下檔了才開始,其實是因為看完《游牧人生 Nomadland 》後發現實在很難用文字寫下紀錄,《游牧人生》的故事情節用一兩句話描述足矣:一名邁入老年的寡婦以露營車為家、浪跡天涯,活出新生命的旅程。然我在影廳的黑暗中流淚,離場時亦感動久久不散,一時說不出話。

《游牧人生》是我 2020 奧斯卡季看的第三部最佳影片入圍片,看完的當下我便知道它為什麼是呼聲最高的得獎作品,除了感動難以言喻,片中對資本主義的愛恨、人際的疏離與親密的描寫,註定它會成為人類面對全球疫情的一年最好的註腳。▶▶ 薇琪的 2021 奧斯卡觀影筆記《花漾女子 Promising Young Woman》

Nomadland
Source: 20世紀影業

📍故事背景

來源:20世紀影業官方網站

《游牧人生》是由趙婷改編 2017 年由潔西卡布魯德 (Jessica Bruder) 撰寫的同名暢銷書,英文名稱是 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游牧人生》不是小說,比較類似報導文學,由作者布魯德參與美國西部的新遊牧族群,紀錄著他們的生活點滴,對應著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開這些弱勢族群的神秘面紗。

故事描述在內華達州郊區的一座企業小鎮經濟崩垮後,芬恩 Fern(法蘭西絲麥朵曼 Frances Louise McDormand 飾)收拾起行囊,駕著她的露營車,決定踏出傳統社會的框架,探索她的現代遊牧人生旅程。《游牧人生》為傑出的華裔女導演趙婷(Chloé Zhao)生平的第三部長片,該片大部分角色都是真實的遊牧族,例如琳達梅依 Linda May、史汪奇 Swankie,以及鮑勃威爾斯 Bob Wells 參與拍攝演出,並擔任這位新的遊牧族芬恩的良師兼益友,陪伴著她探索美國西部廣闊的景致,展開她的遊牧人生。


📍以下微雷分隔線

心在哪、家就在哪,遠方有思念的人,但這裡有我的人生。

“我不是無家可歸,我是沒有房子,這是不同的兩件事,對吧? I’m not homeless. I’m just…houseless. Not the sam thing, right?”

“很多人不懂這拖露營車的價值,它不是你可以要我說賣就賣、說報廢就報廢的, 我就住在這裡,這就是我的家。 A lot of people don’t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hat, but it’s not something you can just… I live in there. It’s my home.”

電影的前三分之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Fern 回答她曾經家教過的小女孩的疑慮,當女孩問她是不是無家可歸,Fern 表示她只是無房可歸,和無家可歸不同,而女孩也點點頭同意了;後來 Fern 的露營車出了問題,維修師傅告訴她車齡已老、維修的費用恐怕不划算,建議賣掉報廢直接買新的, Fern 則焦躁地說她花了很多心力在車上,最後更急了,直接承認她就住在露營車裡、這是她的家。

「家」應該是什麼模樣呢?,我想起《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作者莊祖宜(莊祖宜去年沸沸揚揚的辱華爭議爭議討論可見 S1E9|在美台灣人社群觀察2|肯尼斯@聖荷西🇺🇸 #人人辱華的時代)的一篇專訪,除了作家身份,她是一位外交官夫人、常和小孩隨著先生轉移駐地:

像我這樣跟外交官先生四處生活的太太,每在一個地方一待就是三年,這三年裡,這就是我們的家,我們沒有別的家,所以我必須創造家的感覺──它必須是一個很穩定的狀態,但你又知道,時間不會長,我知道我要走的。對很多人來說,三年很短,我也碰到有些外派太太,外國的家牆上一幅畫都沒有,家當一件都沒有帶,因為「只有三年」。

但對我來說,沒有「只有三年」這回事,這裡就是我的生活,如果我不把這個地方當作是我的家,那我永遠不會有家,因為我永遠都會跟著另一半漂泊。所以,每次到了一座新的城市,家當也跟著到。我的家當不多,但都跟著我們跑,我的畫、書櫃、鍋子瓢盆,東西一運到,我就讓它們全部歸位。ok,這就是我們的家!

我們不是流浪,而是遊牧。我人到哪,哪裡就是家。

不知怎地這段話雖讓我特別觸動,卻一直沒真的感同身受。從離開學校宿舍開始工作,在台北我換過一個又一個的租屋處,而自三年半前啟程負笈海外,算算也在三個城市來回搬了八次家,雖不是露營車遊牧族,但也算把流浪的島嶼海洋魂發揚光大了。我每次打包不免崩潰,應該說幫我打包的人不免崩潰,因為我總還是拉哩拉雜帶著不少非生存必須的家當。然斷捨離還是免不了的,除了生活必要的寢具、衣物和隨身用品,我很少入手傢俱和家電,也捨不得買質感較好的($$)的家用品,為了方便遷徙,所以一切追求便宜簡易、丟掉或轉讓也不心疼的東西,當然偶爾也會心血來潮想為家裡添一下佈置,簡單的像海報和香氛,稍實用一點的像是有氣氛的立燈甚或成套的廚具碗盤,但我總是提醒自己「這不是你的房子,別放這麼多心力和感情(和$$)」,終究是會搬走的。

我想,屏除掉投資角度,買房的人追尋的更是安頓和穩定吧,又或者是,我一直仍把自己當成遊子,住處是一個棲身的窩,除了從小長大的家,從未細想像過未來自己的「家」會長什麼樣。記得搬進現在的住處後,掙扎了一陣子決定添購沙發, 想不到還果真需要沙發,客廳擺了張沙發和矮桌後,終於不用再在小房間的書桌吃飯,頓時有了「家」的感覺。於是我突然領會她說的「這裡就是我的生活,如果我不把這個地方當作是我的家,那我永遠不會有家」。

而看了《游牧人生》後,我更能體會「我們不是流浪,而是遊牧。我人到哪,哪裡就是家。」,《游牧人生》講的不是一個離家出走、尋找自我的故事,遊牧族重新定義了「家」和「生活」,與其說是尋找自我,不如說是把自我從社會規則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家」與「生活」非得安頓在房子裡、非得一直安頓在同一個地方嗎?一直遷徙難道就不能有「家」的感覺嗎?當然你可以說他們受到貧窮的限制,被迫以車為家、哪裡有工作哪裡去,但電影想傳達的另一個訊息是,他們並非全然沒有選擇,除了靈魂的自由,你還能選擇隨時上路,它透過 Fern 和其他遊牧族告訴我們心在哪、家就在哪,遠方有思念的人,但這裡有我的人生。


當最愛的人離開,存在的痕跡都抹去了?

到了電影最末段,當 Fern 與真實世界的遊牧族 influencer Bob Wells 的對話時,我們才知道她開啟遊牧人生前的故事,為何她在丈夫死後仍留在帝國小鎮的石膏場,是因為她企圖抓住最後一絲丈夫存在的痕跡。

Beau 的父母不詳、我們沒有子女,但他熱愛帝國小鎮、熱愛工作,人們也愛他, 所以我留下來了。那些被記著的,便會一直存在。Beau never knew his parents and we never had kids. But he loved Empire. He loved being there. He loved his work. Everybody loved him. So I stayed. Same town, same house. It’s like my dad used to say ‘what’s remembered, lives’.

但我已花了太多人生在記著。 I might’ve spent too much of my life just… remembering

「Remember」有點難翻譯,記得、憶起、回想、緬懷、惦記、掛念,為了不要過度延伸,我想就用最簡單的記住和記著吧!「被記著就是存在」 也是皮克斯幾年前的動畫長片《可可夜總會 Coco》的骨幹,墨西哥人的傳統是相信人死後會去靈界,假如人世間還有人記得你、在亡靈節為你設個壇,靈魂便能一直留在這個歡樂美好的靈界裡,換言之,倘若人世間再也沒有記得你的人,靈魂也就隨風消逝了。Fern 在丈夫死後捨不得離開帝國小鎮,直到石膏場倒閉、原本在這生活的人們為了生存而鳥獸散,甚至連小鎮的郵遞區號都被取消,Fern 這才發現她花了太多時間去記住,近乎偏執,於是她帶著珍藏的丈夫照片和爸爸送的瓷盤上路,當最愛的人離開、死去就是死去了,那些存在的痕跡有一天總會抹去,好在過往一起走過的人生永遠在那裡,不用努力記著,因為那是拿也拿不走、早已扎根在生命裡的了。


美國夢與資本主義的愛恨

《游牧人生》是一個很美國的故事,美國夢的願景是努力工作賺錢,在郊區的房子養大小孩,送小孩上大學,然後帶著退休金到濱海小屋享受人生。電影則點出在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的浪潮下,並非所有美國人都是贏家,有為數不少的一群人是享受不到經濟發展的果實的。

片中第一幕便告訴我們帝國小鎮在金融海嘯之後歷經蕭條而漸漸渺無人煙,逼得 Fern 將大部分的東西鎖進倉庫,帶著簡單行囊輕裝上路。旅程前段,她在路上遇到的 Linda May 是真實世界的遊牧族,Linda May 分享了自己當初開啟新旅途的契機:

我在 62 歲前夕上網查了我退休後的社會福利金,發現我工作了 50 年、辛苦拉拔大兩個女兒,退休後竟然每個月只能領到 $550 元,非常難以置信。 I was getting close to sixty-two at the time and I went online to look at my social security benefit. It said five hundred and fifty dollars. Fern, I worked my whole life. I worked since I was twelve years old. Raised two daughters. Now I’ve only got five hundred and fifty dollars a month to live with. I couldn’t believe it.

後來我聽說了 Bob Wells 和他的「划算露營車生活 Cheap RV Living」網站,裡頭列出了每月 $500 與 $1,000 美元的兩種生活預算,接下來的人生我可以住在露營車裡,自由自在到處旅行,而且再也不用工作。 That’s when I heard about Bob Wells and Cheap RV Living. On his website, he has two budgets laid out. One for 500 a month and one for 1000. I could live in an RV, travel and not have to work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後來 Fern 因缺錢而到了就業服務處,但由於 Fern 大學主修文學與戲劇(是的,她有大學學歷),職涯中也沒有長期累積的專長,多數是可取代性高的文書與鐘點工作,好心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很難找到適合她的職缺,建議她辦理提早退休、先領出退休金應急,但 Fern 拒絕了,她認為她還能工作並且還想工作,於是她繼續到亞馬遜的物流中心(Fulfillment center)當季節性的鐘點工人。

作為全球電商巨頭的亞馬遜,算是資本主義的頭號標誌了吧,但《游牧人生》在諷刺資本主義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攸關生存的時刻,資本主義竟也是救命的稻草。亞馬遜近幾年提出「CamperForce」專案,針對冬季節日前夕的季節性勞工需求,招募機動性高的露營車 RV-Camper,四個月能賺一萬美金,還提供保險、加班費、401K(退休金提撥)和營地租賃補貼,算是挺不錯的機會,招聘廣告也主打這雖然不是一份實現夢想、翻轉現實的工作,但它能幫你付清賬單。而對亞馬遜來說,除了解決短期勞工需求,普遍較年長的遊牧族有更好的工作倫理,且聘僱高齡者及失業者可申請稅務優惠,算是雙贏的局面。

當然亞馬遜的工作文化向來是以血汗見長,兩年前我還在德州念碩士時,曾到鄰近小鎮的亞馬遜物流中心參訪,包裝撿貨的流水線上是一個個穿著背心、戴著安全帽的工人,儘管大家都打著自動化的大旗前進,但顯然此時還是十分仰賴人工。另外我也記得當時帶我們參訪的主管明顯心不在焉,流水線似乎出了點狀況,於是他在講解之餘是不停用對講機指揮,帶著我們這群什麼都不懂的白領學生參訪,對他來說就是惱人的托嬰服務吧。工人們重複著封箱的動作,我難以想像在這環境下如外界詬病的一天不停工作十小時,中間只有短暫 30 分鐘的休息,而且這休息必須打卡、一秒都不能多,先前有工人實際測試他一天在物流中心走的路,甚至高達 32 公里,更遑論如此密集重複的動作對肌肉、關節是很大的傷害。

於是在發現電影裡竟有這麼多亞馬遜段落時我心頭一愣,這才發現《游牧人生》做為一個優秀作品,如何同時描繪心靈和現實處境的精妙之處。

Fern 和 Linda May 是資本主義下的弱勢者,又或者說是不幸者,沒有富爸爸加持又沒有遇上奇蹟,畢生勞動的心血持續貶值。看到這裡,我原以為《游牧人生》只側重對資本主義的控訴,除了上述 Fern 和 Linda May 遭遇,片中寫實得描述了露營車生活生理上的窘迫,例如在寒冬中顫抖、車子爆胎和自行處理排泄物;再來是電影中對於遊牧族社群的人際相處也有不少描寫,在荒野中自成烏托邦,彷彿是在鼓勵「改變不了、就轉念一想」的嬉皮人生,怎麼看,《游牧人生》都是一部強烈反資本主義的電影。

但就在此時,《游牧人生》竟又用了不小的篇幅紀錄 Fern 在亞馬遜的工作。 Fern 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足以讓她償還高額修車費用的工作,只好回到亞馬遜的物流中心當季節性勞工,有人問她是否喜歡這份工作,她也笑笑地回答「是的,收入不錯 Yes, great money」。更巧妙的是,號稱下半輩子不想再工作的 Linda May 也和 Fern 一起站在亞馬遜的流水線上,儘管最後她因為眼疾被迫離開崗位,她依然表示她喜歡這份工作。Fern 在物流中心裡也和其他夥伴建立起革命情感,一起吃著三明治午餐、一起在休息時間點起一根菸,並在除夕夜互道一聲明年見,而第二年,Fern 也接手了 Linda May 的老鳥背心(寫著 Embassador, Ask Me. 的背心),穿梭在物流中心裡帶領新人。老實說我看到這裡,還以為《游牧人生》 得了亞馬遜的高額贊助,真是好話說盡。

我想起上個月的一則新聞,阿拉巴馬州的亞馬遜工會在投票後宣告成立失敗,最後工會倡議方未能成功,便是因為多數員工不相信工會有辦法為他們爭取到更好的勞動條件,而且相較於阿拉巴馬州最低法定時薪 $7.25 美元,亞馬遜提供了 $15 美元的時薪加上保險和退休金福利,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時薪勞工便不願意冒險反抗。

沒錯,在巨獸面前你幾乎無法反抗,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美國夢是那麼美好,但無法忽略的是,時至今日美國已是所有已開發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嚴重的國家。《游牧人生》展現了對資本主義的又恨又愛,一邊告訴你資本主義偷走了你的努力,不想再當奴隸的你,選擇了勇敢脫離現在的生活方式;但也把故事的另一面點了出來,自由的靈魂也需要吃飯、暖氣和棲身之處,你憎恨的、不屑一顧的資本主義同時也撐起經濟,市場上的東西都有自己的價格,即使勞動條件不佳,優於業界的薪資福利仍讓你大受吸引,畢竟每天一睜開眼就有大筆帳單。


疏離或親密? There is no final goodbye. I’ll see you down the road.

從原著開始,《游牧人生》是一部紀錄遊牧族社群的作品,帶我們一窺美國遊牧族的日常生活。《游牧人生》呈現了美國遊牧族崇尚獨立自由的個人主義,也帶我們看到天涯與共的互助精神。每個遊牧族有自己的露營車,儘管互助,但多數時間很有默契地不互相打擾,像是 Fern 遇見另一個真實遊牧族 Swankie 時, Swankie 在自己的露營車掛了一面旗代表「請勿打擾」,但是 Fern 在前輪爆胎、又沒有備胎的情況下只好硬著頭皮敲門求助,一開始 Swankie 並不想開門,但還是在碎念了幾句 Fern 「出來混居然沒帶備胎」之後便著手幫忙。

除了互助,另一個概念是「分享」,Linda May 推薦 Fern 參加遊牧族的年度盛會「橡膠浪人會 RTR: Rubber Tramp Rendezvous」,可以把它想成是一個遊牧族新手的訓練營,和,在 RTR 的活動包羅萬象,有各種生存技能分享會,例如教你如何換輪胎和處理排遺,或是分享旅程和自己的故事,也有二手分享市集、各自貢獻所長的小攤位像是理髮,通常是以物易物。RTR 甚至還有工作媒合清單,除了像亞馬遜這種大企業外,也有國家公園設施維護和農作物採收等工作。 RTR 的概念很像 Fern 在電影提到的「Burning Man 火人祭」,人人都是自由人,在一年一度的臨時城市中相會,然後各自離開、不留痕跡,彷彿沙漠中的海市蜃樓。

★《北加州洋行》podcast 第二季 Burning Man 火人祭主題

我很喜歡電影呈現的既疏離又親密的人際關係,Bob Well 和 Fern 分享了他在兒子逝世後,帶著骨灰踏上旅程的故事:

生命裡沒有最終的告別,我在旅途中遇過幾百個和我一樣的遊牧族,每次分別時我們不說再見,而是說我們路上見。無論是一個月、一年或幾年,我們終將在路上再次相會。 One of the things I love most about this life is that there’s no final goodbye. I’ve met hundreds of people out here and we don’t ever say a final goodbye. We just say ‘I’ll see you down the road’. And I do. Whether it’s a month or a year or sometimes years, I see them again.

於是我看著在我前方的路,心中便能感覺到有天我會再見到我的兒子,就像妳會再見到 Beau 並想起你們曾經攜手渡過的人生。 I can look down the road and I feel certain in my heart that I’ll see my son again. You’ll see Beau again and you can remember your life together then.

在這全球已遭疫情肆虐超過一年的今天,危機之下,人與人的接觸也跟著翻了新的一頁,遊牧族所代表的人際關係是疏離或親密呢?我只知道 There is no final goodbye. I’ll see you down the road.


其他對於《游牧人生》的觀影心得,還有讚嘆於中女主角 Frances Louise McDormand 的優雅,露營車裡吃喝拉撒的日常生活寫實得像是坐在她身旁,但你總是能感受到 Frances 的從容與體面,影后果真影后。還有就是讚嘆於中國長大的導演兼編劇的趙婷,竟然對美國文化有這麼深層又細膩的捕捉,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當之無愧,非常期待她之後的作品,另外我也很喜歡她的得獎感言,她引述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人之初、性本善」,相信人性的良善並有勇氣保持是多麽不容易的一件事。

最後,關於《游牧人生》其實最令人感動的是那些電影捕捉到的,美國的大地之美與壯麗山河,不同於台灣海與山的精緻極美,美國多數土地是一望無際的遼闊粗獷,目前我僅去過德州的大灣(Big Bend)與加州的優勝美地(Yosemite)國家公園,雖是截然不同的風貌,但我記得身在其中時,皆能深刻感受到土地最原始的力量與回歸自然的渴望,恕我辭拙無法想出更多形容,如果可以,我非常推薦在大螢幕好好享受《游牧人生》的視覺震撼。

5 thoughts on “觀影筆記 — 游牧人生 Nomadland”

  1. Today, I wrnt too thee bewchfront with my children. I fond a seaa shelkl andd gavee iit to mmy 4 year old daughter annd said “You can hear the ocean if you put this to your ear.” Shhe pput thee shhell to her
    eaar annd screamed. Therfe wwas a hrmit crab inside aand it
    pinchedd heer ear. Shee ever wants tto ggo back!
    LoL I knbow this iis ttotally offf topic bbut
    I had too tell someone!

  2. Excellent post. I was checking constantly this blog and I’m impressed! Very useful information specially the last part 🙂 I care for such information much. I was looking for this particular information for a long time. Thank you and good luck.

  3. Havee you ever considered crerating an ebookk or guezt autrhoring oon other blogs?
    I have a blog based onn thhe same idras yoou discuss annd would love tto have you share some stories/information.
    I know myy readers woiuld valuie your work. If you’re evven remoteely interested,
    feel free too shoopt mee ann e-mail.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